中国影视上最折腾的译制片:"内参片"是"文化大革命"的产物,当全国所有的文艺单位、电影厂几乎都停产闹革命时,只有上海电影译制厂(以下简称上译厂)从1970年初至1976年粉碎"四人帮"为止一直忙活着,他们"以厂为家",不分昼夜地工作。我们后来看到的影片,像《简·爱》《巴黎圣母院》《魂断蓝桥》《鸳梦重温》《音乐之声》等等,当时都是作为内参片译制的。
这些内参片都由上译厂译制,上译厂随着这些内参片的诞生而闻名全国,然而在确定由哪个电影厂译制内参片曾大费周章。当年,由李梓、向隽殊分别领衔的上译厂、长影厂及八一电影制片厂三家配音演员来到北京,就"中央领导"选定的某一影片片断展开了"擂台赛",他们对同一剧情进行配音,录制后由"评委"评判,结果上译厂胜出。由于此后大批影片需要译制,当时甚至考虑把上译厂全体演职人员调到北京工作。因该方案实施起来难度大,最终决定仍在上海译制,译配完成后再将片子送到北京。因中央领导看片"心切",译配时间短而急,片子往往在最后一刻才被送上专机。
"在内参片译制历史上最折腾的是英国电影《红菱艳》,影片引进后北京的左派就扬言:'干嘛一定要上海翻译片厂的人配啊?北京演革命戏的人也可以配!'结果电影让'北京演革命戏的人'那么一配,就硬是把《红菱艳》给配出革命味儿来了。第一次配音完成后江青亲自看了一遍,觉得实在不行,之后《红菱艳》的配音任务就被转交给了上译厂。在上译厂配的第二版是由上影厂演员中叔皇配莱蒙托夫,李梓配女主角,却不知为何这第二版又未能在北京通过。于是再次走马换将,把正在木工间劳动改造的邱岳峰放出来担纲'莱蒙托夫'一角,这才算是在北京过了关。"(摘自潘争《棚内棚外——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辉煌与悲怆》一书)
《红菱艳》在译制史上并不算特别经典的影片,但因江青反复折腾这部译制片,使得这部片子显得极为特殊。据曾担任过江青的秘书回忆:"江青对电影尤为着迷,有时一连看两三部电影,仍不疲倦。有的影片反复看。我们说:'江青看《红菱艳》,百看不厌。'"(摘自《文史精华》2009年第11期)
「红菱艳.1948.国英双语£CMCT呆呆」
您好,本帖含有特定内容,请登录后再查看。
登录 或
注册